司母戊鼎——世界上最重的古代青銅器
司母戊鼎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重的古代青銅器,它重達875公斤,通高約1.3米,長110厘米,寬78厘米。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。
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后期(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)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,1939年3月19日在 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地中出土,因其腹部著有“司母戊”三字而得名,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,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。
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,形制雄偉,氣勢宏大,紋勢華麗,工藝高超,又稱司母戊大方鼎,高133 厘米 、口長110厘米、口寬78厘米、重875 千克 ,鼎腹長方形,上豎兩只直耳(發現時僅剩一耳,另一耳是后來據另一耳復制補上),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,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。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。
銘文用字和當時的甲骨文相同,但是布局奇妙,雖為三字,但更象兩字甚或一字,有當時象形裝飾性文字意味。作品字勢開闊而筆力渾厚,章法頗具匠心,為此類銘文中難得之精品。
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后期(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)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,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一片農地中出土,因其鼎內部鑄有“司母戊”三字而得名,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,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。最早的中國鼎被認為是立國重器,它是中國青銅器的杰出代表。文獻記載:“天子九鼎,諸侯七鼎,大夫五鼎,元士三鼎或一鼎”,又載“鑄九鼎,像九州”。
鼎是古代的炊器,相當于現在的鍋,后來多被用作祭祀或典禮時盛煮肉類食物的容器,進而演化成中國古代國家和權利的象征。
司母戊鼎鑄造于商代晚期,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歷史。此鼎1939年出土于中國中部河南省安陽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,因為腹內壁鑄有“司母戊”三字而得名。司母戊鼎是商王為祭祀自己的母親“戊”鑄造的。此鼎形制龐大,造型莊重,長方形的腹部及足上部以云雷紋為地紋,裝飾有獸面紋。一對立耳的外側還裝飾有雙虎噬人首圖案,四立足中空。
司母戊鼎是中國古代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的完美體現。它的合金成分比例,完全符合后世關于青銅冶煉的記載,說明早在3000余年前的商代,中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熟練掌握了青銅的冶煉工藝。從現在發現的商代坩堝判斷,鑄造司母戊鼎這樣的大型器物,需要同時使用70余個坩鍋。如果一個坩鍋配備三至四人,司母戊鼎的鑄造過程中就需要近300人同時操作,可見當時鑄造工程之龐大,而將如此眾多的部分合鑄成一件器物的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。